2025年淘宝京东618活动时间史上最长:从5月13号开始到6月20号结束持续39天附详细时间表一览
2025年淘宝京东618活动时间史上最长:从5月13号开始到6月20号结束持续39天附详细时间表一览
2025年淘宝京东618活动时间史上最长:从5月13号开始到6月20号结束持续39天附详细时间表一览中(zhōng)国日报5月29日电(记者 赵旭)古埃及与古中国,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四大文明(wénmíng)古国里两大极具代表性的文明,宛如两颗并峙(bìngzhì)的巨星,照亮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天空。
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《金字塔之巅(zhīdiān):古埃及(gǔāijí)文明》自去年(qùnián)7月开幕(kāimù)以来,参观人数已超过200万,创下了全球单一票务文物展览的最高观展纪录。其中近七成观众来自上海以外,多数专程前来一睹展览风采。
上海博物馆 ”金字塔(jīnzìtǎ)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(dàzhǎn)” 现场(高尔强 摄)
“这(zhè)不仅仅是出于好奇,而是一种渴望——渴望了解一个与我们同样古老(gǔlǎo)(gǔlǎo)、同样辉煌的文明。”策展人之一薛江如是说。“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文明,埃及与中国常被并提——无论是艺术的深邃与成熟,还是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核与价值(jiàzhí)理念。”
古埃及艺术(yìshù)所达到的(de)高度,深深(shēnshēn)触动了(le)中国观众。古埃及艺术充盈着象征性,承载着宗教信仰与哲思追求,中国古代艺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商周青铜器,铸工精妙,纹饰繁复却不失灵性,体现出礼制体系与思想内涵的高度统一。
东周青铜重器物秦公镈(bó)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
“两个文明皆诞生于大河(dàhé)之畔——尼罗河,以及黄河与长江。正是这些大河孕育了(le)各自的农耕文明,塑造了各自的文化,激发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刻而持久(chíjiǔ)的联结。”薛江说。
孕育(yùnyù)了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
尼罗河每年在夏季发生规律性的泛滥,主要源于其上游地区,尤其是埃塞俄比亚高原(gāoyuán)的强降雨。这些雨水汇入尼罗河的支流(zhīliú)——青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,携带大量泥沙(níshā)顺流而下。当洪水(hóngshuǐ)涌入尼罗河下游的埃及平原时,河水漫过河岸(héàn),淹没大片土地。随着洪水逐渐(zhújiàn)退去,泥沙随水流沉积在河谷两岸(liǎngàn),形成一层厚厚的(hòuhòude)黑色淤泥。这种淤泥被称为“黑土”,富含矿物质、有机质和氮、磷等(děng)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,使土地极其肥沃。正是这种“黑土”使得尼罗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之一,也因此,古埃及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“凯末特”(Kemet),意为“黑土地”,与“红土地”(Deshret,指周围贫瘠(pínjí)的沙漠)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一自然现象(xiànxiàng)不仅支撑了古埃及文明的农业经济,也深深影响了其文化、宗教和对自然的认知(rènzhī)。
相较之下,黄河性情多变,自古被称为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(shànxǐ)”,即容易淤积、容易决口、容易改道。黄河流域土质疏松,尤其是在中游(zhōngyóu)黄土高原地区,水土流失严重,泥沙含量极高。每次洪水过后(guòhòu),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,使黄河河道不断(bùduàn)抬高,形成“地上悬河”。因此,黄河泛滥极为(jíwéi)频繁,历史上重大水患超过1500次,甚至(shènzhì)多次改道入海,对沿岸百姓造成巨大灾难。
面对这一“九曲黄河万里沙”的(de)自然(zìrán)挑战,中国古人(gǔrén)并非一味征服、强控,而是发展出一套“因势利导、疏导为主”的治水智慧。从大禹“导水归海”开始,中国就形成了“疏而不堵”“通而不塞”的治河理念,讲究顺应自然、水随地势。西汉时期的贾让提出“深沟高堤”与(yǔ)“分洪减灾”策略(cèlüè),北宋水利家潘季驯则强调“束水攻沙”,主张用(yòng)堤防约束水流以增加冲刷力,减少淤积,体现出技术与自然的精妙(jīngmiào)结合。
黄河治理也(yě)催生出庞大的(de)社会动员系统,如都江堰与(yǔ)引黄灌溉体系,不仅服务农业,还(hái)反映出古代中国“天人合一”“政通水利”的世界观。这种治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,既体现了(le)“民为邦本”的政治哲学,也体现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,中国人长期积累的韧性与智慧。
因此,尽管黄河与(yǔ)尼罗河在水文特性上迥异,但它们都塑造(sùzào)了两大古文明共同的信念:人应敬畏自然、顺应自然,通过理解其节律与循环,实现可持续(chíxù)生存与社会秩序的延续。
“两个文明都强调对立统一——光明与黑暗、秩序与混沌、天与地之间的平衡。”薛江指出。在中国,这一思想集中体现(jízhōngtǐxiàn)在先秦儒家(rújiā)经典《易经(yìjīng)》中。
“对立统一”是《易经》的核心哲学之一,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(biǎoxiànxíngshì)就是阴与阳的互动关系。《易经》认为,世界万物皆(jiē)由“阴阳(yīnyáng)”这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基本力量(lìliàng)构成。阴与阳既相对立,又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,这种动态的、流动的统一构成了宇宙运行与生命(shēngmìng)演化的根本法则。
《易经》强调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“阳极则阴生(yīnshēng),阴极则阳生”,即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,都会向其对立面转化。这体现出“物极必反”的哲理,这与西方强调“对抗性(duìkàngxìng)”的二元(èryuán)对立是很不同的、
在古埃及,对立统一的(de)理念则融于神话之中。象征生命、再生、农业与(yǔ)秩序的奥西里斯(Osiris)死后成为冥界之神,而象征沙漠、暴力、混乱和毁灭的赛特(Seth)是(shì)奥西里斯的兄弟(xiōngdì)和对手。神话中,赛特杀死奥西里斯,使世界陷入混乱。但奥西里斯的儿子荷鲁斯(hélǔsī)(Horus)与赛特斗争并最终胜利,恢复了(le)秩序。这一冲突-恢复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的周期:死亡-重生、干旱(gānhàn)-丰收的循环逻辑,与阴阳的转化非常相似。
值得注意的是:荷鲁斯虽然最终战胜了赛特,并成为埃及合法的统治者(tǒngzhìzhě)。但在大多数神话版本中,荷鲁斯并没有(méiyǒu)杀死赛特:赛特被制服,要么被流放(liúfàng),要么被迫在太阳神拉(lā)的太阳船上服役,每晚帮助对抗混沌之蛇阿佩普(Apep)。这代表着玛亚特(Ma’at,秩序)的恢复,并非通过毁灭混乱,而是通过压制(yāzhì)与平衡来维持宇宙秩序。
讲到(dào)混沌之蛇阿佩普(Apep),它是阳神拉(Ra)的宿敌。每当夜幕降临,拉便驾驭太阳(tàiyáng)船穿越冥界,而阿佩普则伺机吞噬他头顶的太阳圆盘,使(shǐ)世界陷入永夜。尽管拉每次都能将(jiāng)其击退,阿佩普却从未被彻底消灭。这场每夜上演的对(duì)抗,象征着古埃及(gǔāijí)人对宇宙秩序与混沌之间永恒斗争的理解——平衡并非静止,而是在持续的动态中维持。这一神话,凝聚着古埃及文明深邃的哲学智慧。
古埃及神话中,名为阿佩普(āpèipǔ)的巨大蛇怪是太阳神拉(坐船上(shàng)头顶代表太阳的圆盘者)的死对头(开罗埃及博物馆)
恰逢2025年为中国传统农历的“蛇年”,这一(zhèyī)生肖在古埃及文化中也拥有深远(shēnyuǎn)的象征意义。
在图坦卡蒙的(de)(de)黄金面具(miànjù)上,昂首的眼镜蛇代表着下埃及(āijí)的守护神瓦杰特(Wadjet)。约公元前3100年,在纳尔迈(Narmer)统一上下埃及之后,瓦杰特的眼镜蛇图案与象征(xiàngzhēng)上埃及的女神奈赫贝特(Nekhbet)的秃鹫并列于法老王冠之上,象征国家统一与神圣守护。
图坦(tútǎn)卡蒙金面具,上饰有(yǒu)眼镜蛇和秃鹫 开罗埃及博物馆 (法新社 Amir Makar 摄)
与(yǔ)之齐名(qímíng)的还有列涅努忒(Renenutet),一位主管食物与收获的女神,同时也是粮仓的守护者。在古埃及艺术(yìshù)中,她(tā)通常被描绘为一条眼镜蛇,或是一位头戴眼镜蛇饰的女性神祇。由于蛇贴地而行,古埃及人将其视为与大地母性密不可分的象征——既代表繁衍生息,也与冥界相连。在王室陵墓中,蛇的形象常见于壁画与雕刻(diāokè)之中,象征守护法老灵魂前往来世的旅途(lǚtú)。
“两个文明都极为重视统一、精神信仰与死(sǐ)后的世界。” 薛江指出(zhǐchū),“古埃及人相信来世的辉煌永恒——墓葬是灵魂的宫殿;木乃伊、护身符与《亡灵书》则共同守护亡者在冥界的平安通行(tōngxíng)。”
上海博物馆“金字塔之巅”现场展示的木乃伊棺椁 (高尔强 摄(shè))
古代中国人内心深处(nèixīnshēnchù)同样怀有(huáiyǒu)对(duì)永恒不灭的(de)强烈渴望,这份执念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文化与信仰之中。在长江下游地区,良渚文化(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)的遗存生动展现了这一渴望的物质体现。考古学家在良渚墓葬(mùzàng)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,如玉琮、玉璧(yùbì)和玉钺等,这些器物被视为具有防腐保身、助力灵魂通往永恒的神秘力量。
到了西汉时期,雕工细腻、气韵非凡的(de)玉龙(yùlóng)和玉马同样作为陪葬品出现,承担起引魂升天的神圣职责。
汉代墓葬出土(chūtǔ)的玉龙(南京博物院)
一些学者认为,龙——中国文明(wénmíng)最具代表性的图腾——可能起源于蛇、鳄鱼,或两者兼具(jiānjù),因为鳄鱼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。
在古埃及文明中,动物不仅是自然界的成员,更被视为神圣的存在。许多动物被赋予了宗教意义(yìyì),成为(chéngwéi)神明的象征、化身甚至载体。这一信仰深深植根于古埃及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宇宙秩序的理解之中(zhīzhōng)。
古埃及的许多神明都拥有动物头部或(huò)直接以(yǐ)动物形象(xíngxiàng)出现,这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,更反映了他们认为动物拥有神圣力量或象征(xiàngzhēng)特质。比如象征天空、王权、太阳和(hé)远见的荷鲁斯(Horus)是鹰头人身;象征死亡、木乃伊和防腐术的阿努比斯(Anubis)是豺狼(cháiláng)头;象征家庭、守护以及温柔与激烈并存的巴斯特(Bastet)是猫头或全猫(quánmāo)形象; 象征智慧、书写、月亮的图特(Thoth)是朱鹮头(或狒狒)。母狒狒则(zé)同时也常常象征母性,而尼罗河谷的河马因其凶猛被认为能够抵御邪恶,甚至被奉为女神。
这种人神合一的表现反映了古埃及(gǔāijí)人认为动物代表了自然力量(lìliàng)的不同维度,而神明正是这些力量的集中体现。
同时,古埃及的动物崇拜:不仅是象征,更是信仰实践。 在(zài)巴斯特女神(nǚshén)信仰盛行的城市布巴斯提斯(Bubastis),猫被视为神圣之物,伤害(shānghài)猫是重罪。很多家庭会饲养猫以求神灵庇佑。在孟斐斯地区,活着的圣牛被视为冥界神冥王皮塔的化身,一生受到王侯级(jí)待遇,死后举行隆重的葬礼。古埃及人对自然万物怀有深刻的敬畏和观察力,他们相信每种(měizhǒng)动物都具有某种超越人类的能力(nénglì)或本质:比如鹰能直视太阳(荷鲁斯的天眼);猫在夜间行动敏捷(连接黑夜与(yǔ)神秘的象征);朱鹮行为(xíngwéi)规律(图特的智慧与计算力)等等。
圣甲虫(jiǎchóng)在古埃及(jí)文化中象征永生,这(zhè)主要源于其(qí)独特的(de)生活习性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。圣甲虫,尤其是蜣螂科,滚动粪球并将其埋入地下作为幼虫的食物,这一行为象征“从废物(fèiwù)中诞生新生”,寓意生命的循环与重生。古埃及人将圣甲虫视为太阳神拉(lā)(Ra)的化身,认为它滚动的粪球如同太阳在天空运行,象征光明战胜黑暗,生命永续。正因如此,圣甲虫形状的护身符广泛用于墓葬,作为保护亡灵顺利转世的神圣符号。
古埃及艺术的优雅与写实在动物形象的描绘中达到巅峰——艺术在此处最直接地拥抱着生命。象牙制的马鞭柄呈现出(chéngxiànchū)奔跑中的马形;化妆盒仿照野鸭的造型;狮形石质滴水嘴既(jì)是装饰(zhuāngshì),也是建筑的守护神。
神庙壁画中(zhōng)动物形象随处可见,狮身人面像就是人兽合体思想的集中体现(jízhōngtǐxiàn)。在日常生活(rìchángshēnghuó)中,人们选择饲养的动物往往带有宗教含义,甚至可能供奉在家中小型神龛中。而在丧葬文化中,许多动物会被制成木乃伊,与人类一同葬入墓(mù)中,以陪伴死者进入来世。
古埃及的动物形象——尼罗河(níluóhé)和河马和作为容器的水鸟
古埃及玻璃圣甲虫(陈中秋 供图(gōngtú))
古埃及社会以(yǐ)法老为权力核心,由祭司、文士与工匠构成上层(shàngcéng)结构,农民与奴隶则处于社会底层。然而,在这套严密的等级体系中,女性并非完全被排除于权力之外。哈特谢普苏特(Hatshepsut)便是其中(qízhōng)最杰出(jiéchū)的例证——她(tā)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位以“国王”身份正式登基的女性法老,自公元前1479年至公元前1458年间独立(dúlì)执政。她修建(xiūjiàn)了雄伟的代尔·巴哈里神庙,大力发展贸易,重启通往非洲邦国“蓬特”的远洋贸易航线,并维持(wéichí)国内稳定,被后世誉为最成功的女性统治者之一。
哈特谢普苏特像(图源(túyuán):Getty Images)
在(zài)中(zhōng)国古代,与哈特谢普苏(xièpǔsū)特相对应(yīng)的女性人物或可视为商朝晚期的妇好。她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,是商王武丁的王后。甲骨文记载显示,妇好曾多次率军出征,屡建战功,是已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将领之一。她还(hái)主持重要的宗教祭祀,掌管国家礼仪,并在国家政务中发挥(fāhuī)关键作用。她的墓葬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被发现,随葬品极为丰富,其中包括大量玉器,显示她在生前地位之崇高。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玉人(rén)
“这些开创性的女性让我们(wǒmen)得以(déyǐ)窥见两大文明的风采——既有惊人的共通之处,也展现出引人入胜的差异。”薛江说道。
今天,中埃考古学家的持续合作,正不断深化两国的文化纽带。自2018年起,中埃联合考古队持续在埃及(āijí)(jí)南部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(shénmiào)群中,对孟图神庙展开发掘。2023年,上海外国语大学(dàxué)与埃及最高(zuìgāo)文物委员会牵头组建了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,对开罗以南萨卡拉地区猫神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出土的约1000具木棺及相关(xiāngguān)文物进行整理(zhěnglǐ)、数字化扫描、影像采集(cǎijí)与深入研究,并借助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开展长期追踪研究与保护,最终将以阿拉伯文、中文、英文三种文字(wénzì)向全球发布研究成果。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历史与艺术研究专家薛江博士,担任该项目中方负责人。
中埃联合(liánhé)考古现场,右为薛江
此外,两国还联合提名中国白鹤梁(báihèliáng)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米特遗址为(wèi)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。白鹤梁位于重庆奉节,是一块(yīkuài)巨大的水下花岗岩石梁,以密布其上的水文题刻闻名,记录了自唐代(tángdài)以来(yǐlái)的水位、洪涝(hónglào)与干旱信息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水文年表”。而尼罗米特则(zé)坐落于开罗市中心罗达岛南端,是古埃及及中世纪用于监测尼罗河水位的重要设施,曾直接关系到农业税赋与灌溉计划。这两处水文遗址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埃文明对水资源管理的高度智慧,也为全球理解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提供(tígōng)了宝贵线索。
如今,一份古埃及—赫梯和平条约(tiáoyuē)的复制品常年陈列于纽约联合国总部。这份条约大约缔结于公元前1259年,被称为《卡迭石条约》,由埃及法老拉美(lāměi)西斯二世与(yǔ)赫梯国王哈图西里(lǐ)三世签署,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存国际和平协议。
《卡迭石(kǎdiéshí)条约(tiáoyuē)》——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存国际和平协议(薛江 供图)
“联合国展出的这份复制品,是外交智慧与(yǔ)人类对和平不懈追求的象征。古埃及与中国都高度珍视(zhēnshì)和平。”薛江说。
“古埃及和中国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是:文明不仅由石头与(yǔ)青铜铸就,更由远见卓识构筑。”他(tā)补充道,“两大文明都以独特(dútè)方式探索生与死、权力与正义、自然与神性(shénxìng)的关系,映照出人类最早的精神追求。正如滋养它们的河流依旧奔腾,它们孕育的思想也将持续流传(liúchuán),生生不息。”
上博埃及展展览现场(高尔强 摄(shè))
中(zhōng)国日报5月29日电(记者 赵旭)古埃及与古中国,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四大文明(wénmíng)古国里两大极具代表性的文明,宛如两颗并峙(bìngzhì)的巨星,照亮了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天空。
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《金字塔之巅(zhīdiān):古埃及(gǔāijí)文明》自去年(qùnián)7月开幕(kāimù)以来,参观人数已超过200万,创下了全球单一票务文物展览的最高观展纪录。其中近七成观众来自上海以外,多数专程前来一睹展览风采。
上海博物馆 ”金字塔(jīnzìtǎ)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(dàzhǎn)” 现场(高尔强 摄)
“这(zhè)不仅仅是出于好奇,而是一种渴望——渴望了解一个与我们同样古老(gǔlǎo)(gǔlǎo)、同样辉煌的文明。”策展人之一薛江如是说。“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文明,埃及与中国常被并提——无论是艺术的深邃与成熟,还是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核与价值(jiàzhí)理念。”
古埃及艺术(yìshù)所达到的(de)高度,深深(shēnshēn)触动了(le)中国观众。古埃及艺术充盈着象征性,承载着宗教信仰与哲思追求,中国古代艺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商周青铜器,铸工精妙,纹饰繁复却不失灵性,体现出礼制体系与思想内涵的高度统一。
东周青铜重器物秦公镈(bó)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
“两个文明皆诞生于大河(dàhé)之畔——尼罗河,以及黄河与长江。正是这些大河孕育了(le)各自的农耕文明,塑造了各自的文化,激发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刻而持久(chíjiǔ)的联结。”薛江说。
孕育(yùnyù)了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
尼罗河每年在夏季发生规律性的泛滥,主要源于其上游地区,尤其是埃塞俄比亚高原(gāoyuán)的强降雨。这些雨水汇入尼罗河的支流(zhīliú)——青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,携带大量泥沙(níshā)顺流而下。当洪水(hóngshuǐ)涌入尼罗河下游的埃及平原时,河水漫过河岸(héàn),淹没大片土地。随着洪水逐渐(zhújiàn)退去,泥沙随水流沉积在河谷两岸(liǎngàn),形成一层厚厚的(hòuhòude)黑色淤泥。这种淤泥被称为“黑土”,富含矿物质、有机质和氮、磷等(děng)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,使土地极其肥沃。正是这种“黑土”使得尼罗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之一,也因此,古埃及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“凯末特”(Kemet),意为“黑土地”,与“红土地”(Deshret,指周围贫瘠(pínjí)的沙漠)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一自然现象(xiànxiàng)不仅支撑了古埃及文明的农业经济,也深深影响了其文化、宗教和对自然的认知(rènzhī)。
相较之下,黄河性情多变,自古被称为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(shànxǐ)”,即容易淤积、容易决口、容易改道。黄河流域土质疏松,尤其是在中游(zhōngyóu)黄土高原地区,水土流失严重,泥沙含量极高。每次洪水过后(guòhòu),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,使黄河河道不断(bùduàn)抬高,形成“地上悬河”。因此,黄河泛滥极为(jíwéi)频繁,历史上重大水患超过1500次,甚至(shènzhì)多次改道入海,对沿岸百姓造成巨大灾难。
面对这一“九曲黄河万里沙”的(de)自然(zìrán)挑战,中国古人(gǔrén)并非一味征服、强控,而是发展出一套“因势利导、疏导为主”的治水智慧。从大禹“导水归海”开始,中国就形成了“疏而不堵”“通而不塞”的治河理念,讲究顺应自然、水随地势。西汉时期的贾让提出“深沟高堤”与(yǔ)“分洪减灾”策略(cèlüè),北宋水利家潘季驯则强调“束水攻沙”,主张用(yòng)堤防约束水流以增加冲刷力,减少淤积,体现出技术与自然的精妙(jīngmiào)结合。
黄河治理也(yě)催生出庞大的(de)社会动员系统,如都江堰与(yǔ)引黄灌溉体系,不仅服务农业,还(hái)反映出古代中国“天人合一”“政通水利”的世界观。这种治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,既体现了(le)“民为邦本”的政治哲学,也体现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,中国人长期积累的韧性与智慧。
因此,尽管黄河与(yǔ)尼罗河在水文特性上迥异,但它们都塑造(sùzào)了两大古文明共同的信念:人应敬畏自然、顺应自然,通过理解其节律与循环,实现可持续(chíxù)生存与社会秩序的延续。
“两个文明都强调对立统一——光明与黑暗、秩序与混沌、天与地之间的平衡。”薛江指出。在中国,这一思想集中体现(jízhōngtǐxiàn)在先秦儒家(rújiā)经典《易经(yìjīng)》中。
“对立统一”是《易经》的核心哲学之一,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(biǎoxiànxíngshì)就是阴与阳的互动关系。《易经》认为,世界万物皆(jiē)由“阴阳(yīnyáng)”这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基本力量(lìliàng)构成。阴与阳既相对立,又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,这种动态的、流动的统一构成了宇宙运行与生命(shēngmìng)演化的根本法则。
《易经》强调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“阳极则阴生(yīnshēng),阴极则阳生”,即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,都会向其对立面转化。这体现出“物极必反”的哲理,这与西方强调“对抗性(duìkàngxìng)”的二元(èryuán)对立是很不同的、
在古埃及,对立统一的(de)理念则融于神话之中。象征生命、再生、农业与(yǔ)秩序的奥西里斯(Osiris)死后成为冥界之神,而象征沙漠、暴力、混乱和毁灭的赛特(Seth)是(shì)奥西里斯的兄弟(xiōngdì)和对手。神话中,赛特杀死奥西里斯,使世界陷入混乱。但奥西里斯的儿子荷鲁斯(hélǔsī)(Horus)与赛特斗争并最终胜利,恢复了(le)秩序。这一冲突-恢复的过程体现了自然的周期:死亡-重生、干旱(gānhàn)-丰收的循环逻辑,与阴阳的转化非常相似。
值得注意的是:荷鲁斯虽然最终战胜了赛特,并成为埃及合法的统治者(tǒngzhìzhě)。但在大多数神话版本中,荷鲁斯并没有(méiyǒu)杀死赛特:赛特被制服,要么被流放(liúfàng),要么被迫在太阳神拉(lā)的太阳船上服役,每晚帮助对抗混沌之蛇阿佩普(Apep)。这代表着玛亚特(Ma’at,秩序)的恢复,并非通过毁灭混乱,而是通过压制(yāzhì)与平衡来维持宇宙秩序。
讲到(dào)混沌之蛇阿佩普(Apep),它是阳神拉(Ra)的宿敌。每当夜幕降临,拉便驾驭太阳(tàiyáng)船穿越冥界,而阿佩普则伺机吞噬他头顶的太阳圆盘,使(shǐ)世界陷入永夜。尽管拉每次都能将(jiāng)其击退,阿佩普却从未被彻底消灭。这场每夜上演的对(duì)抗,象征着古埃及(gǔāijí)人对宇宙秩序与混沌之间永恒斗争的理解——平衡并非静止,而是在持续的动态中维持。这一神话,凝聚着古埃及文明深邃的哲学智慧。
古埃及神话中,名为阿佩普(āpèipǔ)的巨大蛇怪是太阳神拉(坐船上(shàng)头顶代表太阳的圆盘者)的死对头(开罗埃及博物馆)
恰逢2025年为中国传统农历的“蛇年”,这一(zhèyī)生肖在古埃及文化中也拥有深远(shēnyuǎn)的象征意义。
在图坦卡蒙的(de)(de)黄金面具(miànjù)上,昂首的眼镜蛇代表着下埃及(āijí)的守护神瓦杰特(Wadjet)。约公元前3100年,在纳尔迈(Narmer)统一上下埃及之后,瓦杰特的眼镜蛇图案与象征(xiàngzhēng)上埃及的女神奈赫贝特(Nekhbet)的秃鹫并列于法老王冠之上,象征国家统一与神圣守护。
图坦(tútǎn)卡蒙金面具,上饰有(yǒu)眼镜蛇和秃鹫 开罗埃及博物馆 (法新社 Amir Makar 摄)
与(yǔ)之齐名(qímíng)的还有列涅努忒(Renenutet),一位主管食物与收获的女神,同时也是粮仓的守护者。在古埃及艺术(yìshù)中,她(tā)通常被描绘为一条眼镜蛇,或是一位头戴眼镜蛇饰的女性神祇。由于蛇贴地而行,古埃及人将其视为与大地母性密不可分的象征——既代表繁衍生息,也与冥界相连。在王室陵墓中,蛇的形象常见于壁画与雕刻(diāokè)之中,象征守护法老灵魂前往来世的旅途(lǚtú)。
“两个文明都极为重视统一、精神信仰与死(sǐ)后的世界。” 薛江指出(zhǐchū),“古埃及人相信来世的辉煌永恒——墓葬是灵魂的宫殿;木乃伊、护身符与《亡灵书》则共同守护亡者在冥界的平安通行(tōngxíng)。”
上海博物馆“金字塔之巅”现场展示的木乃伊棺椁 (高尔强 摄(shè))
古代中国人内心深处(nèixīnshēnchù)同样怀有(huáiyǒu)对(duì)永恒不灭的(de)强烈渴望,这份执念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文化与信仰之中。在长江下游地区,良渚文化(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)的遗存生动展现了这一渴望的物质体现。考古学家在良渚墓葬(mùzàng)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,如玉琮、玉璧(yùbì)和玉钺等,这些器物被视为具有防腐保身、助力灵魂通往永恒的神秘力量。
到了西汉时期,雕工细腻、气韵非凡的(de)玉龙(yùlóng)和玉马同样作为陪葬品出现,承担起引魂升天的神圣职责。
汉代墓葬出土(chūtǔ)的玉龙(南京博物院)
一些学者认为,龙——中国文明(wénmíng)最具代表性的图腾——可能起源于蛇、鳄鱼,或两者兼具(jiānjù),因为鳄鱼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。
在古埃及文明中,动物不仅是自然界的成员,更被视为神圣的存在。许多动物被赋予了宗教意义(yìyì),成为(chéngwéi)神明的象征、化身甚至载体。这一信仰深深植根于古埃及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宇宙秩序的理解之中(zhīzhōng)。
古埃及的许多神明都拥有动物头部或(huò)直接以(yǐ)动物形象(xíngxiàng)出现,这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,更反映了他们认为动物拥有神圣力量或象征(xiàngzhēng)特质。比如象征天空、王权、太阳和(hé)远见的荷鲁斯(Horus)是鹰头人身;象征死亡、木乃伊和防腐术的阿努比斯(Anubis)是豺狼(cháiláng)头;象征家庭、守护以及温柔与激烈并存的巴斯特(Bastet)是猫头或全猫(quánmāo)形象; 象征智慧、书写、月亮的图特(Thoth)是朱鹮头(或狒狒)。母狒狒则(zé)同时也常常象征母性,而尼罗河谷的河马因其凶猛被认为能够抵御邪恶,甚至被奉为女神。
这种人神合一的表现反映了古埃及(gǔāijí)人认为动物代表了自然力量(lìliàng)的不同维度,而神明正是这些力量的集中体现。
同时,古埃及的动物崇拜:不仅是象征,更是信仰实践。 在(zài)巴斯特女神(nǚshén)信仰盛行的城市布巴斯提斯(Bubastis),猫被视为神圣之物,伤害(shānghài)猫是重罪。很多家庭会饲养猫以求神灵庇佑。在孟斐斯地区,活着的圣牛被视为冥界神冥王皮塔的化身,一生受到王侯级(jí)待遇,死后举行隆重的葬礼。古埃及人对自然万物怀有深刻的敬畏和观察力,他们相信每种(měizhǒng)动物都具有某种超越人类的能力(nénglì)或本质:比如鹰能直视太阳(荷鲁斯的天眼);猫在夜间行动敏捷(连接黑夜与(yǔ)神秘的象征);朱鹮行为(xíngwéi)规律(图特的智慧与计算力)等等。
圣甲虫(jiǎchóng)在古埃及(jí)文化中象征永生,这(zhè)主要源于其(qí)独特的(de)生活习性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。圣甲虫,尤其是蜣螂科,滚动粪球并将其埋入地下作为幼虫的食物,这一行为象征“从废物(fèiwù)中诞生新生”,寓意生命的循环与重生。古埃及人将圣甲虫视为太阳神拉(lā)(Ra)的化身,认为它滚动的粪球如同太阳在天空运行,象征光明战胜黑暗,生命永续。正因如此,圣甲虫形状的护身符广泛用于墓葬,作为保护亡灵顺利转世的神圣符号。
古埃及艺术的优雅与写实在动物形象的描绘中达到巅峰——艺术在此处最直接地拥抱着生命。象牙制的马鞭柄呈现出(chéngxiànchū)奔跑中的马形;化妆盒仿照野鸭的造型;狮形石质滴水嘴既(jì)是装饰(zhuāngshì),也是建筑的守护神。
神庙壁画中(zhōng)动物形象随处可见,狮身人面像就是人兽合体思想的集中体现(jízhōngtǐxiàn)。在日常生活(rìchángshēnghuó)中,人们选择饲养的动物往往带有宗教含义,甚至可能供奉在家中小型神龛中。而在丧葬文化中,许多动物会被制成木乃伊,与人类一同葬入墓(mù)中,以陪伴死者进入来世。
古埃及的动物形象——尼罗河(níluóhé)和河马和作为容器的水鸟
古埃及玻璃圣甲虫(陈中秋 供图(gōngtú))
古埃及社会以(yǐ)法老为权力核心,由祭司、文士与工匠构成上层(shàngcéng)结构,农民与奴隶则处于社会底层。然而,在这套严密的等级体系中,女性并非完全被排除于权力之外。哈特谢普苏特(Hatshepsut)便是其中(qízhōng)最杰出(jiéchū)的例证——她(tā)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位以“国王”身份正式登基的女性法老,自公元前1479年至公元前1458年间独立(dúlì)执政。她修建(xiūjiàn)了雄伟的代尔·巴哈里神庙,大力发展贸易,重启通往非洲邦国“蓬特”的远洋贸易航线,并维持(wéichí)国内稳定,被后世誉为最成功的女性统治者之一。
哈特谢普苏特像(图源(túyuán):Getty Images)
在(zài)中(zhōng)国古代,与哈特谢普苏(xièpǔsū)特相对应(yīng)的女性人物或可视为商朝晚期的妇好。她生活于公元前13世纪,是商王武丁的王后。甲骨文记载显示,妇好曾多次率军出征,屡建战功,是已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将领之一。她还(hái)主持重要的宗教祭祀,掌管国家礼仪,并在国家政务中发挥(fāhuī)关键作用。她的墓葬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被发现,随葬品极为丰富,其中包括大量玉器,显示她在生前地位之崇高。
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玉人(rén)
“这些开创性的女性让我们(wǒmen)得以(déyǐ)窥见两大文明的风采——既有惊人的共通之处,也展现出引人入胜的差异。”薛江说道。
今天,中埃考古学家的持续合作,正不断深化两国的文化纽带。自2018年起,中埃联合考古队持续在埃及(āijí)(jí)南部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(shénmiào)群中,对孟图神庙展开发掘。2023年,上海外国语大学(dàxué)与埃及最高(zuìgāo)文物委员会牵头组建了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,对开罗以南萨卡拉地区猫神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出土的约1000具木棺及相关(xiāngguān)文物进行整理(zhěnglǐ)、数字化扫描、影像采集(cǎijí)与深入研究,并借助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开展长期追踪研究与保护,最终将以阿拉伯文、中文、英文三种文字(wénzì)向全球发布研究成果。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历史与艺术研究专家薛江博士,担任该项目中方负责人。
中埃联合(liánhé)考古现场,右为薛江
此外,两国还联合提名中国白鹤梁(báihèliáng)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米特遗址为(wèi)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。白鹤梁位于重庆奉节,是一块(yīkuài)巨大的水下花岗岩石梁,以密布其上的水文题刻闻名,记录了自唐代(tángdài)以来(yǐlái)的水位、洪涝(hónglào)与干旱信息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水文年表”。而尼罗米特则(zé)坐落于开罗市中心罗达岛南端,是古埃及及中世纪用于监测尼罗河水位的重要设施,曾直接关系到农业税赋与灌溉计划。这两处水文遗址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埃文明对水资源管理的高度智慧,也为全球理解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提供(tígōng)了宝贵线索。
如今,一份古埃及—赫梯和平条约(tiáoyuē)的复制品常年陈列于纽约联合国总部。这份条约大约缔结于公元前1259年,被称为《卡迭石条约》,由埃及法老拉美(lāměi)西斯二世与(yǔ)赫梯国王哈图西里(lǐ)三世签署,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存国际和平协议。
《卡迭石(kǎdiéshí)条约(tiáoyuē)》——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存国际和平协议(薛江 供图)
“联合国展出的这份复制品,是外交智慧与(yǔ)人类对和平不懈追求的象征。古埃及与中国都高度珍视(zhēnshì)和平。”薛江说。
“古埃及和中国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是:文明不仅由石头与(yǔ)青铜铸就,更由远见卓识构筑。”他(tā)补充道,“两大文明都以独特(dútè)方式探索生与死、权力与正义、自然与神性(shénxìng)的关系,映照出人类最早的精神追求。正如滋养它们的河流依旧奔腾,它们孕育的思想也将持续流传(liúchuán),生生不息。”
上博埃及展展览现场(高尔强 摄(shè))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