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潜心授艺 古剧焕新(传承)

体育正文 191 0

潜心授艺 古剧焕新(传承)

潜心授艺 古剧焕新(传承)

在河北沧州市青县木门店镇(zhèn)叩庄村,一处小院外挂着一块牌匾(páibiǎn),上书“青县哈哈腔传习所”。还未入院(rùyuàn),便能依稀听到宛转悠扬的戏曲唱词。

移步传习所(chuánxísuǒ)内,老师傅刘宗发(见图左,受访者供图)正(zhèng)看着小学员的(de)戏曲表演,脚上(shàng)有节奏地打着拍子。从手势、步伐,再到眼神、唱腔,刘宗发逐个对孩子细细指点。排练厅的墙壁上写着大字:光大华夏瑰宝,传承戏曲遗珍。

刘宗发是叩庄村人,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哈(hāhā)腔的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传承人。他自幼学习哈哈腔,对这门艺术有着很深的感情。1983年,他接手青县哈哈腔剧团(jùtuán),成为剧团负责人,并在(zài)2012年创建青县哈哈腔传习所,扛起了哈哈腔的表演、传承两杆大旗。

77岁的(de)刘宗发精神矍铄,说话中气十足,声音洪亮(shēngyīnhóngliàng),显示着多年的戏曲功底(gōngdǐ)。“青县(qīngxiàn)哈哈腔兴起于明末清初。它武戏少,贴近日常生活,很受群众喜爱。它唱腔独特,收放自如。唱到快时,快而不乱,字字斩钉截铁;唱到慢时(mànshí),又能慢而不断。”滔滔不绝的讲述中,刘宗发心潮澎湃。

刘宗发回忆说,上(shàng)世纪七(qī)八十年代,沧州地区活跃着百余个哈哈腔剧团(jùtuán)。“但凡(dànfán)听说下午在哪个村有演出,上午村民们就跑去占位子了。男女老少,围得水泄不通。舞台上叠放着录音机。为什么?村民们录下来带回家反复听啊!”

然而随着社会变迁,这门技艺也面临(miànlín)着发展之困。

“老一辈哈哈腔艺人,授徒(shòutú)传艺皆为口授,没有剧本。时间一长,好些词句‘唱白了’‘唱串(chàngchuàn)了’,还(hái)有些词句丢掉了,唱词不断遗失。”刘宗发说。

多年前,刘宗发就踏上了剧本挖掘整理之路。他独自骑着自行车,奔走在沧州各个(gègè)县区间,深入陌生乡村,遍寻哈哈腔老艺人(yìrén),然后(ránhòu)一字一句地记录。有时,他把健在的老艺人请在一块进行研讨。

10年间,他与青县哈哈腔戏剧协会的“戏友(xìyǒu)”共挖掘抢救出25个剧目(jùmù),并续写完善了5个剧目。

叩庄村81岁的村民解庆凤,是一名哈哈(hāhā)腔“资深”戏迷。“我最爱(ài)听《杨二舍化缘》,可早年剧本不全,每次听都意犹未尽。这些年,刘宗发不仅完善了剧本,还进行了续写,让我们过足了戏瘾(xìyǐn)!”

经整理、印刷的剧本,如今成为青县哈哈腔传习所的教材。小学员们先(xiān)背词,再(zài)表演,比过去成长更快。

多年传承背后,是刘宗发的苦心经营。为了能负担剧团和传习所的各项开销,早些年,他在(zài)村里办起一家小电器厂,白天做工,夜晚唱戏,走上了“以(yǐ)企养戏”之路。2003年以来,他每年都要(yào)投入(tóurù)10万至20万元,用于购买(gòumǎi)演出服饰、舞台设备以及举办公益演出、培训等。

在他的影响下,近年来到传习所学习哈哈腔的超百人,有30多人已能(yǐnéng)登台表演。就在去年,小(xiǎo)学员张伊诺、谢雨霏表演的哈哈腔剧目《游花园》在沧州市第三十一届中(zhōng)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。

潜心授艺 古剧焕新(传承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